收拾家居的時候,偶然發現中學年代寫下的中文科功課。讀著從前寫下,有關胃喉的一篇文章,希望在這裡和大家分享:
- - -
〈胃喉〉- 寫於 2009 年
曾經在區樂民的專欄讀過以下的情節:老婆婆患上末期老人癡呆症,失去了吞食的能力。醫護人員為她插入胃喉,以一條從鼻洞直達胃部的長膠管,將流質食物注入老婆婆的胃部,讓她不至餓死。
被插入胃喉固然不舒服,老婆婆便把胃喉拔走。醫護人員再把胃喉插入,老婆婆再把胃喉拔走,如是者插喉、拔喉、插喉、拔喉...... 醫護人員最終將老婆婆的手綁在病床的兩邊,讓她不能再把胃喉拔走。
看罷此文,我不禁問家人:「老婆婆被迫插上胃喉,那是否十分不人道?」家人回答:「如果老婆婆不插上胃喉,她一定會活活餓死。這不是更不人道嗎?」她對醫護人員的做法並沒有任何質疑。
我依然不明白,如果人到老時失去了進食的能力,讓她自然離世有問題嗎?公立醫院一向推行 "DNR" (Do Not Resuscitate),當病人的病況已差至不能逆轉的時候,在病人家屬同意下,醫護人員將不會作出任何急救。同樣道理,為何老婆婆不能自然去世?
曾經問當醫護人員的朋友,假如有一天他們患上了老人癡呆症,並失去了吞食能力,他們願意插胃喉嗎?他們都拒絕。醫護人員應該尊重病者的意願,在得到病者或其家屬同意下,如 "DNR" 一樣,不強迫病者插上胃喉,讓病者在沒有痛苦下自然離世。
每個人也值得擁有尊嚴。我認為醫護人員應該順從病者的意願,好讓病者能夠在沒有痛苦下渡過人生最後的時間,在無痛苦的情況下,靜靜地離開人世。
(老師評語:這是情與理的問題。感情上,一個人已生不如死,何不乾脆的讓他去吧!但道理上,「醫者父母心」。所謂醫德,就是絕不放棄每一個人,尊重生命!其實,我是支持你的觀點的,已經七、八十歲,與其還是要面對如斯痛苦,倒不如有尊嚴地離世!)
- - -
七年後的今天,閱著那早已忘記了的功課。
從身穿校裙的中學生,換了個角色,現在是醫護人員了。
想法沒有變改,但心裡卻充滿著百般無奈...
從前說過要「順從病者的意願」,現在卻做著一樣的事 --- 為他和她們插入各式各樣的喉管,害怕病人把維生喉管拔走而把他們的手固定在病床兩側,害怕他們神智不清會爬床跌倒而為他們穿著約束衣。
自踏上了護理之路,方才發現:
有時候,我們不得不違抗他們的意願,只為病人們能早日康復出院;
卻又有些時候,當生命走到盡頭;我們因為種種的限制,被迫施加更多醫療措施,以延長他們的生命和痛苦。
大概這就是我們的無能為力。
我知道,即使無可奈何,我們卻沒有辦法不這樣做。
這是現實、是制度、是對生命的無奈。
作為護士,看見病人康復出院,是讓人鼓舞的事。
但小護更希望做到的,是盡量減少他和她們離世時的痛苦,為他們保留最後的尊嚴。
只願可以為你們做得更多。
延伸閱讀:
患晚期腦退化 親人可設指示 家屬餵食長者免插胃喉
【綠是彩色】不綁病人的選擇
小學護成長日記
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
2016年2月8日 星期一
「黑仔」的年廿九
「條頸好痛」「好多痰」「係咪好嚴重」「通知我女朋友」
這是年輕力壯,卻不能說話的你,在白紙上寫下的文字。
在年廿八的那一天,你喉嚨腫痛、呼吸困難,來到急症室求 醫。
隨後被發現患上了急性會厭炎 (acute epiglottitis)*。
這是極危急的一種疾病 --- 會厭的急性發炎,讓喉嚨變得腫脹,從而阻塞氣道而造成呼 吸困難。
你口中含著極難插入的氣管內管,完成手術後來到小護的病 房。
這個早上,我們嘗試以紙筆進行對話。
你用鉛筆不停的寫,不停的問,好想告訴我更多更多你的不 適和擔憂。
小護唯有嘗試逐一回答,好想讓不安的你好過一點...
「黑仔」
最後,你寫下了這樣的文字。
周邊儀器的響叫聲讓人焦躁,但我倆也禁不著笑了。
「加油呀,會好返架!」小護回答着。
他點過頭來,看着小護,展露着在微笑的眼睛。
衷心希望明年、後年、大後年、和以後的年廿九,你會在家 擁着深愛的她,一起吃過團年飯,感受生命的小幸福 smile emoticon
新一年要好好加油 💪 祝你身體健康 💪
- - -
新一年,小護祝大家心想事成,龍馬精神,各位健健康康 smile emoticon
各位同事「出入」平安,「生意」淡泊,返 night/on call 白過白雪 grin emoticon
Winter Surge 一齊加油!!!
小學護成長日記
這是年輕力壯,卻不能說話的你,在白紙上寫下的文字。
在年廿八的那一天,你喉嚨腫痛、呼吸困難,來到急症室求
隨後被發現患上了急性會厭炎 (acute epiglottitis)*。
這是極危急的一種疾病 --- 會厭的急性發炎,讓喉嚨變得腫脹,從而阻塞氣道而造成呼
你口中含著極難插入的氣管內管,完成手術後來到小護的病
這個早上,我們嘗試以紙筆進行對話。
你用鉛筆不停的寫,不停的問,好想告訴我更多更多你的不
小護唯有嘗試逐一回答,好想讓不安的你好過一點...
「黑仔」
最後,你寫下了這樣的文字。
周邊儀器的響叫聲讓人焦躁,但我倆也禁不著笑了。
「加油呀,會好返架!」小護回答着。
他點過頭來,看着小護,展露着在微笑的眼睛。
衷心希望明年、後年、大後年、和以後的年廿九,你會在家
新一年要好好加油 💪 祝你身體健康 💪
- - -
新一年,小護祝大家心想事成,龍馬精神,各位健健康康 smile emoticon
各位同事「出入」平安,「生意」淡泊,返 night/on call 白過白雪 grin emoticon
Winter Surge 一齊加油!!!
小學護成長日記
2016年2月4日 星期四
【詩】生命
生命
是 BP Pulse
是 cardiac rhythm
是 urine output
是 BP Pulse
是 cardiac rhythm
是 urine output
生命
是 inotrope
是 ventilator
是 renal support
是 inotrope
是 ventilator
是 renal support
生命
是 術後三十天
是 粗死亡率
是 無可奈何。
是 術後三十天
是 粗死亡率
是 無可奈何。
(Winter Surge 辛苦了!! 一齊加油!!!)
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
【詩】一點。燭光
那漆黑的晚上
我把玩着手中的penlight
開了 又關 開了 又關
每天 我們手握着這筆形電筒
照射着不同的曈孔
期待着它們的收縮
我們害怕 看見缺乏反應的雙目
象徵着大腦的病變
象徵着未知的危機
我們懼怕
他和她的生命 會隨着我們關上電筒
在黑暗中
消 逝
那極微弱的光線
在黑暗中看起來 竟成了一點燭光
盼望 弱小且無力的我們
和這微弱的光線一樣
持續發亮
(刊於 Medic Secrets #1810,14 Dec 2015)
小學護成長日記
我把玩着手中的penlight
開了 又關 開了 又關
每天 我們手握着這筆形電筒
照射着不同的曈孔
期待着它們的收縮
我們害怕 看見缺乏反應的雙目
象徵着大腦的病變
象徵着未知的危機
我們懼怕
他和她的生命 會隨着我們關上電筒
在黑暗中
消 逝
那極微弱的光線
在黑暗中看起來 竟成了一點燭光
盼望 弱小且無力的我們
和這微弱的光線一樣
持續發亮
(刊於 Medic Secrets #1810,14 Dec 2015)
小學護成長日記
【詩】鈴聲
「咇咇咇咇 咇咇咇咇…」
電話鈴聲 劃破了深夜的寧靜
她說 醫生
請來cert人吧
不情願地 從被鋪中爬起來
穿上了白袍 走過漫長的走廊
來到某某的床邊
心電圖的直線 缺乏反應的瞳孔
在牌版寫下片言隻語 簽上自己的名字
就這樣 某某便不再存活於世上
哭得死去活來的情境
再也沒法打動我的心
又是什麼時候 心不再熾熱了呢
我們活着 卻如死掉一樣
只想 一覺睡去
-
「突然好想你 你會在那裏...」
電話鈴聲 劃破了深夜的寧靜
她說 你
已經不在了
趕忙換過衣服
坐上了的士 跑到你的床邊
抓緊你那早已不再溫暖的手
醫生來了
那聽筒 那燈光 那眼神
機械式的程序 如出境關員一樣
蓋上了印章便轉身離開
沒有你的世界 要崩潰了
我淚如雨下
心被狠狠的劃了一刀
這一切 大概不會過去
無眠地 思念着長眠的你
-
-
獻給那些 在工作中迷失了的小伙子
共勉之
-
2016年1月31日 星期日
活著多好
「仍然在呼吸都應該 要慶賀」 --- 陳奕迅〈活著多好〉
下班了,脫下口罩,離開病房。
戴上耳筒,聽著陳奕迅的〈活著多好〉。
突然想起一個,關於呼吸的故事。- - -
五十多歲的女子。
一年前,發現右邊肺葉長了陰影,後來確診肺癌。
因為肺積水及呼吸困難,她入院進行腫瘤切除手術,及取出組織化驗。
當鏡頭入她的胸腔,主刀醫生發現,腫瘤已擴散至雙肺。
手術,並不能完全切除所有腫瘤。已經到達無可挽回的地步了。
末期肺癌。
危殆的她,術後來到小護工作的地方接受治療。
人仍然清醒,但她的情況卻每況愈下。
肺內的惡性腫瘤,不斷製造極大量的分泌物。
小護無間斷的抽痰、醫生多次的氣管鏡,也敵不過病情惡化的速度。
她的雙肺,幾乎不能再運作了。
醫生再怎樣調校呼吸機的設定,加大對她呼吸系統的支持,也沒法改變她的狀況。
甚至用上了復甦器 (ambu bag),以人手為她提供呼吸。
血氧含度卻無情的一直的向下掉,意味著她剩下的時間,大概也不多了...
白色的泡沫,不停從她口中的氣管內管湧出;
看著她呼吸極困難的樣子,小護的心也很痛很痛...
最後,醫生們和家人商討過後,決定讓她接受紓緩治療,盡量減少她的痛苦。
不再加大強心藥的分量、給她強效止痛藥及鎮靜劑、不再以人手為她提供呼吸,及讓家人陪同走完生命最後的旅程。
數天後,小護路過她的床位。看見床上躺著的,已是另一位危重病人。
小護沒有問同事她的去向。
因為我知道,她已經在另一片沒有疾病和痛苦的地方,開始她的新旅程。
- - -
脫下聽筒,小護深深的吸一口氣。
從來沒有發覺,能夠呼吸是如斯寶貴。
醫學,總有其限制。
渺小的我們,就算怎樣努力,也總有太多太多無能為力的時候。
只想盡自己所能,努力的學習更多,讓你們好過一點。
感恩自己仍然活著。也願你沒有牽掛遠飛。
小學護成長日記
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
救命救急實習記(一):最前線的戰地
急症室,醫院裏最前線的戰地,上演著不同故事的地方。每天,香港各急症室服務着數以百計的病人 — 當中有男有女、有老有幼、有著各式各樣的病人。生死,也許只是一簾之隔。
每個學護在畢業前,也需進行為期兩週的急症室實習。小學護對急症科一直很有好感,平常就已經很愛看 Facebook 裡關於急症室生活的分享。但閱讀再多,也不及自己親身體會般來得真實。所以小學護一直也很期待在急症室的實習呢!
真實的急症室,和電視劇〈實習天使〉比較,絕對是兩個世界。戲劇裡,她和他的工作看似輕鬆;現實裡,這裡卻是個工作量大、常面對無理病人,也需隨時準備應付突發狀況的一個地方。
小學護有幸在某大型醫院的急症室進行實習,蒙受各位護士、醫生和健康服務助理的照顧和教導,留下了學護生涯最難忘和寶貴的回憶。所以決定在這裡寫下在那裡所遇過的點滴,留下一點紀念,也希望以學護的角度和大家分享更多急症室的世界。
接下來的「救命救急實習記」系列,敬請期待 :D
- - - - -
「本急症室現有多名病人進行搶救,輪候時間將會延長,敬請原諒 ––」
突然響起的這句廣播,讓我們緊張起來。當值護士長看見我們緊張的神情,說:「不用緊張呢,很快你們便會習慣...... 這裡就是如此忙碌的一個地方。」
這不是我第一次踏入急症室。
自小到大,因為自己和家人抱恙,來過急症室已經接近十次了。對我來說,這裡的環境並不陌生。縱使如此,首次以學護的身份來到這地,還是不禁有一絲緊張。
還記得那個早上,我們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,來到急症室的護士站,等待帶教的資深護師。看著人來人往的走廊、忙得在小跑的護士、不停在診症的醫生,有點害怕卻又興奮。
首天帶教的是這裡的專科護士 (Nurse Specialist)。她和我們在急症室從外到內走一圈,風趣幽默地講解著急症室的設施和服務、這裡有趣的術語和面對公眾需要留意的事項。
長期泊在急症室門外,那屬於電視台和報館的車輛,隨時為突發新聞作好準備。綠油油的草地,畫上了一個龐大的白色圓圈和 "H" 字樣,以便直升機隨時降落,運送來自偏僻地方的病人。
那小小的停屍間,用以存放在急症室已離世、有待運送到公共殮房的屍體。為具有高度傳染性病人進行急救的負壓急救室,專門應付核事故的區域,和「貨」(病人)如輪轉的救護車停泊處。
在外面走過一圈以後,我們從正門進入急症室。和新聞片段一樣的鏡頭,就在我們眼前呈現過來。望著滿滿的人潮,資深護師問:「你們知道一週中的哪一天,急症室的輪候病人數量最多嗎?」「我猜是星期日吧,因為很多普通科醫生也不在週日營業呢。」同學回答。「當然不是啦,難道你沒有聽過 "Monday Syndrome" 嗎?」她奸笑著回答。
走過分流區和診症室,「R房」(Resuscitation Room,急救室),「Trauma房」(創傷急救室),「O房」(Observation Area,觀察區) 等區域,大致理解了這裡日常所提供的服務。(容許我在下一章再詳細介紹)
「希望你們在兩星期後,能夠滿滿的離開,」最後,她微笑的對著我們說。「能得到多少東西離開,其實全靠你們的主動。只要你們願意發問、願意學習,我們任何一位同事也一定願意解答。」
就這樣,小學護展開了為期兩星期的急症室奇妙之旅。
- - - - -
事隔急症室實習已經好一段時間了。仍然對那裡的每個人、每件事、每個地方都印象深刻。
對小學護來說,這裡是全香港最出色的急症室。
有著值得尊敬的同事、搶救生命時的默契和團隊精神、和對後輩的提攜。
即使知道自己大概不會再有機會在這裡工作,但我仍會好好記著你們教導的戰場求生技能,讓我在搶救時不再膽怯。
微小的小學護,謹以此系列文章,獻給每一位偉大的急症科醫護。
下回預告:
救命救急實習記(二):走入急症室
- - - - -
小學護成長日記 Facebook Page
每個學護在畢業前,也需進行為期兩週的急症室實習。小學護對急症科一直很有好感,平常就已經很愛看 Facebook 裡關於急症室生活的分享。但閱讀再多,也不及自己親身體會般來得真實。所以小學護一直也很期待在急症室的實習呢!
真實的急症室,和電視劇〈實習天使〉比較,絕對是兩個世界。戲劇裡,她和他的工作看似輕鬆;現實裡,這裡卻是個工作量大、常面對無理病人,也需隨時準備應付突發狀況的一個地方。
小學護有幸在某大型醫院的急症室進行實習,蒙受各位護士、醫生和健康服務助理的照顧和教導,留下了學護生涯最難忘和寶貴的回憶。所以決定在這裡寫下在那裡所遇過的點滴,留下一點紀念,也希望以學護的角度和大家分享更多急症室的世界。
接下來的「救命救急實習記」系列,敬請期待 :D
- - - - -
「本急症室現有多名病人進行搶救,輪候時間將會延長,敬請原諒 ––」
突然響起的這句廣播,讓我們緊張起來。當值護士長看見我們緊張的神情,說:「不用緊張呢,很快你們便會習慣...... 這裡就是如此忙碌的一個地方。」
這不是我第一次踏入急症室。
自小到大,因為自己和家人抱恙,來過急症室已經接近十次了。對我來說,這裡的環境並不陌生。縱使如此,首次以學護的身份來到這地,還是不禁有一絲緊張。
還記得那個早上,我們懷著戰戰兢兢的心情,來到急症室的護士站,等待帶教的資深護師。看著人來人往的走廊、忙得在小跑的護士、不停在診症的醫生,有點害怕卻又興奮。
首天帶教的是這裡的專科護士 (Nurse Specialist)。她和我們在急症室從外到內走一圈,風趣幽默地講解著急症室的設施和服務、這裡有趣的術語和面對公眾需要留意的事項。
長期泊在急症室門外,那屬於電視台和報館的車輛,隨時為突發新聞作好準備。綠油油的草地,畫上了一個龐大的白色圓圈和 "H" 字樣,以便直升機隨時降落,運送來自偏僻地方的病人。
那小小的停屍間,用以存放在急症室已離世、有待運送到公共殮房的屍體。為具有高度傳染性病人進行急救的負壓急救室,專門應付核事故的區域,和「貨」(病人)如輪轉的救護車停泊處。
在外面走過一圈以後,我們從正門進入急症室。和新聞片段一樣的鏡頭,就在我們眼前呈現過來。望著滿滿的人潮,資深護師問:「你們知道一週中的哪一天,急症室的輪候病人數量最多嗎?」「我猜是星期日吧,因為很多普通科醫生也不在週日營業呢。」同學回答。「當然不是啦,難道你沒有聽過 "Monday Syndrome" 嗎?」她奸笑著回答。
走過分流區和診症室,「R房」(Resuscitation Room,急救室),「Trauma房」(創傷急救室),「O房」(Observation Area,觀察區) 等區域,大致理解了這裡日常所提供的服務。(容許我在下一章再詳細介紹)
就這樣,小學護展開了為期兩星期的急症室奇妙之旅。
- - - - -
事隔急症室實習已經好一段時間了。仍然對那裡的每個人、每件事、每個地方都印象深刻。
對小學護來說,這裡是全香港最出色的急症室。
有著值得尊敬的同事、搶救生命時的默契和團隊精神、和對後輩的提攜。
即使知道自己大概不會再有機會在這裡工作,但我仍會好好記著你們教導的戰場求生技能,讓我在搶救時不再膽怯。
微小的小學護,謹以此系列文章,獻給每一位偉大的急症科醫護。
下回預告:
救命救急實習記(二):走入急症室
- - - - -
小學護成長日記 Facebook Page
訂閱:
文章 (Atom)